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百货资讯

“寒露” 时节谈养生

发布时间:2020-10-15

“寒露”两个字反映了这个节气的气候特征,“寒”意指寒冷,即此时北方的天气明显变冷,与“白露”相比,气温下降很多,清晨地面上的露水也更重了,古人云“寒是露之气,先白而后寒”,故称此节气为“寒露”。“寒露”的来临预示深秋已近,伴随早晚温差的不断扩大,冬天也已逐步临近。难怪唐朝李白赋诗: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”。此时南方也是秋意渐浓,出现了蝉禁与荷残的凋零景象。史书曰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自“寒露”开始,北方的露气就变得越来越稠重,进一步则稠而将凝,再过半个月,重而稠的露气就凝结为“霜降”。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的天气,出现“萧萧秋意重,依依寒色浓”的初冬景象。由于北半球太阳光的强度不断减弱,白天就会显得比较幽晦。伴随天寒与夜长,雾结烟愁,归鸿急于南飞,“残阳如血”的季节也降临了。


“寒露”是一年24个节气中,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。常言道“寒露霜降节,紧风就是雪”,伴随“寒露”节气的到来,世间万物开始逐渐萧落。草木的颜色由绿转黄,古代多愁善感的文人还要登高“辞青”。随着气温的下降,出现了“寒露百花凋,霜降百草枯”的景象,故深秋时节被诗人称为“穷秋”。古诗云“寒露霜降水退沙,鱼落深潭客归家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01015132801.gif


寒露三候


第一候为“鸿雁来宾”:寒露之日“鸿雁来宾”。即鸿雁从白露节气就开始南飞了,寒露时则是最后一批,古人称后至者为“宾”。鸿雁在白露节气,天气刚刚转凉时就开始飞往南方家中,收拾好一切,等待着寒露时节大批南迁的同类。故而白露的一候是鸿雁来,而寒露的一候则是鸿雁来宾。


第二候为“雀入大水为蛤”:“寒露雀化蛤”可能是24节气中最奇特的误会,然而古人关注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变化,应节气而为,顺节气而食的习俗,无疑是值得尊重的。寒露后五日所谓“雀入大水为蛤”,是古人认为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。深秋天寒,雀鸟都躲起来了,自此销声匿迹。而恰逢此时海中的蛤贝类生物大量繁殖,贝壳的纹路与雀鸟外形的颜色又非常相似,仿若是雀鸟经海中一番游历后,幻化成另外一种形状。


第三候为“菊有黄华”:寒露后再五日为“菊有黄华”,华是花,菊花是寒露节气最富有代表性的花卉。自然界的万物大多负阴而抱阳,均是在阳气渐盛的春季发芽,于阳气最盛的夏季绽放。偏偏菊花不与时竞,萧然远寄,其能够凌清霜而独出,颜色又应对晚秋土旺之时(古人认为秋季是土德当令),故古诗曰“季秋之月,菊有黄华”。古诗道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正是描写漫山遍野菊花绽放的景象。综观天然花卉,其大多均生长于植物的顶端,中医认为诸花均有能“升”之功效。故古代医学家认为“凡花则善解郁”、“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”,故民间常饮用花卉茶,治疗抑郁症等疾患。但花香无不辛燥者,唯有菊花得秋日清肃之气,金水之精,能熄风除热,加之菊花食性不甚燥烈,晚开晚落,为花中之长寿者,故有益健康。

微信图片_20201015132806.gif

寒露节气的民间习俗


1.吃柿子赏菊: 民谚道“立秋核桃白露梨,寒露柿子红了皮。”寒露时节的柿子皮薄、果肉鲜、味美,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寒露节气吃柿子的习俗。此时又正值秋菊盛开,很多地方会举行菊花会,赏菊饮酒,配以柿子等时令水果。


小贴士:空腹吃柿子不宜,秋季正值大闸蟹上市,螃蟹与柿子都属于寒性食材,但绝不能同时食用。自古中医就有“柿蟹同食命断肠”的警告,笔者曾经见到一位德国留学生在青岛旅游,下午吃了一肚子柿子,晚餐又大吃螃蟹等海味。结果当天夜间腹泻十几次,送到医院急救。


2.登高赏景:寒露节气往往和重阳节相遇,自古有重阳节邀约亲朋,登高远眺的习俗。此时气候渐冷,秋季的肃杀之气易使人们伤感。因此,结伴外出游玩,登高远眺,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张,登至高处极目远眺,让人心旷神怡,可以舒缓心情。


3.吃花糕:寒露节气一般会与重阳节相遇,九九登高之后,各地都有吃花糕的习俗。因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故此时的应节糕点被称为“重阳花糕”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

4.观红叶:寒露节气,连续的降温,催红了枫树的树叶,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,漫山红叶如霞似锦,如诗如画。所以,北京市民都有秋天到香山赏红叶的习俗。我国幅员辽阔,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,各地的红叶在辽阔大地上呈现的时间也不同。


5.秋钓边:在我国南方,寒露节气时炎热已退,阳光和煦,正是秋季出游的好时光。人们纷纷外出赏菊花、吃螃蟹,或者沿河边钓鱼。因寒露时节气温下降非常迅速,河内深水处太阳的阳光已经晒不透了,故鱼儿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,因此民间素有“秋钓边”之说。


寒露节气的养生要点


从“寒露”开始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昼热夜寒的特点越来越突出,气候也日渐干燥。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也在明显转化,即阳气渐退,阴气渐生。中医认为,秋季时令的最大特点是“燥”邪与“风”邪,其特别容易伤及肺脏与脾胃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环境温度低于15℃时,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力会明显下降,而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的条件下,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会不断增强。在进入了“多事之秋”以后,一旦偶遇风寒,则各种疾病会接踵而至。所以一定要适时增添衣物、注意保暖,保证睡眠,并且要加强身体锻炼。




注意保暖



民谚道“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少见”,寒露过后切记要注意增添衣服,以防寒气入侵。


头部保暖


中医认为“肺主皮毛”,如果皮肤受凉,肺部就容易感受外邪;西北风一起,一旦衣着失当就会感冒。中医称“头是诸阳之会”,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失,在秋、冬季如不重视头部保暖,就容易诱发感冒、头痛、鼻炎、牙痛、三叉神经痛等。头部是帮助身体散热的,在秋冬季体内热量散发得更快。晚上七点半以后,头部的散热量是平时的三倍,此时外出若不戴帽子,时间一长就会头疼、头晕。因为任督二脉的交汇点在头顶的百会穴,其受寒后对神经脉络的功能影响很大。因此,秋冬季选择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,否则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。
   

背部保暖


中医称人体的“脊背为阳”,沿着脊柱分布的督脉“督一身之阳”。秋冬季节如背部保暖失当,风寒就极易从背部督脉与膀胱经等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,从而严重损伤阳气,造成免疫力下降,机体抗病能力减弱。所以在秋冬季节,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,以加强背部保暖,确实是必不可少的措施。


足部保暖

  

随着气温下降,继“白露身不露”之后,又到了“寒露脚不露”的时节。寒露之后要牢记脚部保暖,起床后就要穿好袜子与鞋子。“寒露”节气也不能再穿凉鞋了,民谚道:“寒从脚下起”。由于双脚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不足;长期站立与坐姿,双脚长时间下垂,也会导致血循环不畅。由于足部皮下脂肪薄,保温性能差,所以非常容易受寒。


足部一旦受凉,便会通过神经反射,引起上呼吸道粘膜血管收缩,造成血流量减少,这自然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。此时,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与细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,诱发感冒或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。因此,秋冬季的鞋袜一定要保持温暖与干燥。平时要多走动,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。此时还要养成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,临睡前用热水烫脚,并以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。宋代苏轼对坚持摩擦涌泉穴大加赞赏,称“其效不甚觉,但积累至百余日,功用不可量……若信而行之,必有大益。”


尤其要教育小朋友,在秋冬季一定要记住让袜子和鞋都保持干燥,以防止寒气侵入肾经,伤害膀胱经,否则轻者会变成“鼻涕包”,重者还会感冒发烧。


“秋冻”一定要掌握适当

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,秋天适度经受一些寒冷,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,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,要防止“冻”出病来。因为在夏季,皮肤表面的毛孔都是张开状态,秋天气候渐渐变冷,毛孔也开始逐渐收缩。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厚衣服,并不正确;因此时皮肤尚未经寒冷锻炼,适当冻一冻,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的环境,很有必要。但是,由于秋冬季节刚开始转换,外界气温很不稳定,过多过早地增添衣服,一旦气温回升,体热出汗受风,也易诱发感冒。所以“秋冻”也有讲究,如足部、肩部、肚脐以及腰部都是不能冻着的。俗话说,“病从寒凉起,寒从脚下生。”即便是锻炼抗冻能力,也不能让脚部受凉。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,因为足部受寒很容易导致子宫与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,造成经期紊乱,还会造成痛经。肩部受凉则会使上肢血液循环不畅,造成肩周炎;如果肩部与颈部长期遭受风寒,就会造成颈椎病发生,也容易诱发肺部疾患。


以下五种人不宜“秋冻”:
①消化道疾病患者:人体受寒冷刺激后,血液中的组织胺会增多,从而造成胃酸分泌旺盛,易导致胃痉挛,使原有的溃疡病等复发。


②脑血管疾病患者:人体受寒冷刺激后,交感神经容易兴奋,这会造成全身毛细血管收缩。由于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加大,会导致血压升高,容易诱发脑出血或脑血栓。


③慢性肺部疾病患者: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,引起过敏反应,寒冷可诱发气管、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痉挛,造成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复发或加重。


④心血管病患者:人体要抵抗低温,就要使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升高,心脏搏动加快,从而就会使得心脏负担加重。心脏缺血、缺氧,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一旦附壁血栓脱落,则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。


⑤关节炎患者:风寒湿邪是造成风湿关节病的主要诱因,体内的寒气凝滞,就会造成经络气血运行不畅。中医认为“不通则痛”,保持全身经络的畅通,疼痛就会消失。这类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,绝不适合去“秋冻”。


“寒露”的保健措施


①抓紧时间晒太阳
台湾省有句民谚“九月狗纳日,十月日生翼。”。在台湾,到了农历九月,难得见到秋阳,家里养的狗都知道抓紧时间出去晒太阳。到了农历十月以后,白昼变得越来越短,更难见到晴天,太阳就像长了翅膀,一不留神就飞走了,此时晒太阳便成为不可多得的养生方法。


②要经常运动
要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,为冬季寒冷的到来做好准备,预防感冒。同时,与家人朋友多交流,保持快乐的心情。寒露时节,秋高气爽,非常适合登高望远。周末假日,与亲朋为伴,登山畅游,尽情地饱览名峰秀水、秋山红叶,领略大自然的绮丽景色,既可尽舒胸怀,又可增强体质,其乐无穷。


③要早卧早起
秋季凉爽降临之时,起居时间也须作相应的调整。黄帝内经《素问﹒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早卧的目的是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的目的是顺应阳气的舒达。寒露过后,昼短夜长,一定不要熬夜。精神调养也绝不容忽视,由于气候渐冷,日照减少,风起叶落,常会引起凄凉之感,出现伤感忧郁的心情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心态,因势利导,宣泄积郁,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。


④一定不要憋尿
寒露节气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,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。但这样一来,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。由于嫌起床较冷,常常下意识地憋着尿继续睡,这是非常不健康的习惯。由于尿液中含有各种毒素,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,含有代谢毒性产物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,就容易诱发膀胱炎。而高血压患者憋尿,会使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血压升高、心跳加快、心肌耗氧量增加,引起脑出血,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。


⑤灸脐养秋
寒露节气因脾胃寒凉造成的腹泻,可以用艾灸肚脐的方法解决。用粗布缝制一个粗布袋,装入大盐粒,在烤箱或微波炉中烤热后,在肚脐即神阙穴上,进行热熨。或使用艾灸条,对准神阙穴(肚脐)施灸,以有温热感为宜。每次灸半小时左右,每日1次,连灸10次为1疗程。该艾灸肚脐的方法,秋冬季效果最佳。特别是因体质虚弱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、神经衰弱等,用此法防治效果极佳。


“寒露”的饮食养生原则


由于寒露天气由凉转寒,气温变得更低,地面的露水也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了。南方也是秋意渐浓,呈现出蝉噤、荷残的状态,北方已是一派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菊花盛开,然而偶见霜冻。寒露前后正值“九九重阳节”,人们登高游玩、饮酒赏花,享受秋天的美好。此时应避免过度劳累,防止过度耗散气血津液,预防心血管病及肺病与呼吸道疾病发作。


① 要养阴防燥,润肺益胃
由于天气干燥,汗液蒸发比较快,会出现口干咽燥、干咳少痰,皮肤干燥、大便秘结等症状。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所说的“凉燥”症状。寒露时节,养生最主要的是要从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入手。饮食上少吃辛辣、刺激、熏烤的食品,多吃生津润燥、宣肺止咳的食物,国内许多地方民间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。宜多吃些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萝卜、番茄、莲藕、百合、沙参等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功能的食物。水果包括梨、提子、荸荠、香蕉等;蔬菜包括胡萝卜、冬瓜、莲藕,以及豆类、菌类、海带、紫菜等。因粳米、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作用,故早餐最好喝点保健药粥,像甘蔗粥、玉竹粥、沙参粥、生地粥、黄精粥等。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、莲子、山药、鸭、鱼、肉等。


要达到润肺益胃的效果,就必须多吃性味甘、淡、滋润的食物。既可补养脾胃,又能补肺润肠,还可防治秋燥。同时要预防腹泻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,因为此时天气已由凉转寒,饮食一定要保持热食,并且以温润滋补的食材为主,尽量少吃凉菜与食性苦寒的清泻之品。因寒凉食物易伤脾胃,生冷食物也不易消化,会造成黏滞食积,腹胀不适。


② 切记“朝盐晚蜜”防秋燥
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事,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就是: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。不少人以为,皮肤干燥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。真相却是,光喝白开水,水分反而易流失。但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,情况就大为改观了,这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。白天喝点盐水,晚上喝点蜜水,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,又是秋季养生、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,同时还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。蜂蜜对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冠状动脉硬化、肺部疾患等均有疗效,所以在秋天“晨饮淡盐水、晚喝蜂蜜水”,可以起到润肺、养肺的作用。


③ 御寒暖身要喝红茶
寒露时节天气转凉,人体的生理机能开始减退,女性往往会出现体寒、手脚发凉等症状。要增强身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,尤其对于虚寒体质之人,最好减少食性寒凉之茶的饮用——如绿茶、白茶、黄茶等。而改为饮用具有暖胃功能、茶性温热的红茶。这样既可以御寒暖身,还可以养胃助消化,并且预防感冒等疾病发生。秋季寒露后天气渐凉,喝红茶再合适不过。属于温热性质的红茶,饮后温补不伤胃,还能够帮助暖胃驱寒,何乐而不为呢?


④ 养阴防燥少吃辣
秋天干燥,应少吃辛辣刺激类食品,如辣椒、生姜、葱、蒜类,因为过食辛辣之物会伤害人体的阴液。此时宜多吃些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萝卜、番茄、莲藕、牛奶、蜂蜜、百合、沙参等,上述这些都是具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功能的食品。同时,可以适当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类食物,以增强体质。可以适量多吃些雪花梨、香蕉、苹果等水果。此外,室内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,注意补充水分。


“寒露”节气要吃四果


在寒露节气,日常要多吃以下这4种干果,可以保护皮肤不干燥,还能补血、美容。


1.桑葚干:桑葚干是水果及其制品中含铁最丰富的,无愧于“补血果”的称号。中医认为,桑葚干能补益肝肾,滋阴养血,对乌发有特效,还能改善睡眠,提高人体免疫力,美容养颜,延缓衰老。推荐食用“桑葚枸杞粥”:取枸杞子5克,桑葚5克,红枣5个,粳米100克。将枸杞子,桑葚,红枣洗净,与粳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熟后,用红糖调味即可。


此粥有补肝肾、健脾胃,消除眼部疲劳,增强体质之功。


2.紫葡萄干:葡萄干适用于轻度贫血患者,脸色苍白、面颊缺少红色,无精打采,怕冷,常年手脚冰凉的人食用后特别有益。推荐“葡萄干山药莲子粥”,取粳米60克,葡萄干30克,山药、莲子各15克,白糖适量。生山药洗净后切成薄片,莲子去心,葡萄干洗净,同放入锅内,加水。与用净水重复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煮粥,大火烧沸,再用小火熬煮至熟。


此粥有补气益血、强心安神之效。


3.桂圆肉干:食用桂圆肉能改善心血管循环、安定精神、舒解压力和紧张。推荐“桂圆红枣鸡蛋汤”取生姜1两,红枣3~5粒,桂圆2~3粒,鸡蛋1~2个,红糖适量。把生姜切丝干炒香后加一碗水,将红枣桂圆同时放入煮开,待红枣煮烂后,打入2个荷包蛋煮熟,起锅时放入适量红糖。


此汤有补气、活血、养颜、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。


4.干红枣:民谚道 “一日吃数枣,百岁不显老”;“五谷加红枣,胜似灵芝草”;“门前一棵枣,红颜直到老”;“要想皮肤好,粥里加红枣。”《本草纲目》称“大枣气味甘平,安中,养脾气,通九窍,助十二经,……久服轻身延年。”红枣补益脾胃、调和药性,养血宁神。可改善怕冷、手脚冰冷证,并减少烦躁与抑郁。黑枣和蜜枣也是具有补血功能的食材,多用于日常食疗调理,但由于其不容易消化,故不宜多食。



秋季养生第一汤(当归生姜羊肉汤)





古人 称“羊肉效同人参”,《金匮要略》中收载有著名的“当归羊肉汤”方。猪肉性平、而羊肉大热,现代谜底才得以揭开。原来羊肉中含有大量的左旋肉碱(2.1g/ kg),而其他肉类中则很少:如牛肉(0.64g/kg)、猪肉(0.3g/kg)。左旋肉碱可促进体内储存的长链饱和脂肪酸的燃烧,给机体提供热量,现在已经有19个国家将其作为幼儿营养品的添加剂。中华民族的先贤在对于现代科学毫无所知的古代,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,令我们钦佩不已! 


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名方,收载于医学经典《金匮要略》一书中。方中选当归用以补血调经止痛。方中配以生姜,用来温阳散寒。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,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;生姜还有良好的健胃功效,可改善食欲,增强消化功能。羊肉是一种温热性质的肉类食物,有温中补虚的功效。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指出:“羊肉甘热,能补血之虚。”明代名医李时珍也说:“羊肉补中益气,性甘,大热。”从古至今一直把羊肉作为补阳御寒的最佳食品。《日华本草》又称羊肉能“开胃健身”,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强调羊肉“止痛,利产妇”的功用,所以妇女产后腹痛,也宜用羊肉。


此食疗方用当归18克、生姜30克、羊肉500克,一起炖煮成汤,一日内分三次食用。当归补血调经止痛,生姜温中散寒,羊肉温中补虚,三者相互配合,就有温中补血,调经止痛的功效,最适宜用于血虚有寒的病证。产后妇女,头昏乏力,腹中冷而隐隐作痛者,食用本方有良效。在秋冬季,特别是对有怕冷症状的贫血病人,体虚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食用本汤都大有补益。对有慢性腹泻症状者也宜食用。


烹调方法:将洗净的羊肉切成小块,生姜须要劈破,当归则用纱布包住、捆扎好,一起放在锅里。加水与花椒、大料后,先用大火煮开,再用微火炖两小时左右即成。可以几次分食,吃的时候可以再加一点盐、味精和其他调料。
 
小贴士:如果发现气短、乏力等气虚症状比较明显,可在上方中加入一些补气的党参与黄芪,然后一同炖服,这就是中医古籍《济生方》中所载的“当归羊肉汤”。





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国医研究院(微信号:gyyjy301)原创唯一官方发布,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后使用,欢迎转发朋友圈。


微信公众号
招商电话
0755-82301819

营业时间:
周一 - 周五 : 10:00 - 22:00
周六 - 周日 : 10:00 - 22:30

联系人:吴小姐

地址: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2003号东门步行街西入口